财经世界里,每一个看似简单的事件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博弈。美东时间1月18日深夜,TikTok在美国市场突然宣布停止服务,这一决定震惊了市场。
这不仅让谷歌应用商店下架了TikTok,连美国区网站也无法展示视频内容。
背后的故事要从拜登政府推动国会通过的“非卖即禁”法案说起。这个法案的生效时间被精准设定在2025年1月19日,也就是特朗普可能上任前的最后一天。
表面上看,这似乎是一场简单的封禁行动,实际上却暴露了一场精心设计的资本收购计划。
为什么美国要对TikTok下手?市场上流传着三种说法。
有人认为这是美国内部政治斗争的结果,因为TikTok在选举期间坚持言论自由,某种程度上帮助了特朗普。也有观点指出这关系到中美竞争,TikTok打破了美国对全球社交媒体的垄断地位,尤其在巴以冲突报道中展现出不同的声音。
还有人直截了明地说,这就是一场赤裸裸的商业掠夺。
沈毅教授的观点可能最接近事实真相:这就是一场赤裸裸的利益争夺。回顾历史,早在2020年特朗普任期内就曾尝试逼迫TikTok出售,当时财团已经组建完毕,收购方案也准备就绪,却在最后关头功亏一篑。
这次拜登政府故技重施,选在大选年推动法案,制造紧张氛围,施加压力。把法案生效时间定在任期最后一天,看似给特朗普制造难题,实际是在玩一场极限施压的把戏。
如果TikTok扛不住压力,就会被迫接受收购条件。
事情到了最后关头,拜登政府放出风声,表示考虑不执行“非卖即禁”法案,把决定权留给下一届政府。这看似退让,实则暗藏玄机。
如果TikTok轻信这个说法继续运营,就会落入违法陷阱,面临每天高达10亿美元的巨额罚款。
TikTok的CEO周受资看破了这个局。他在多次媒体采访中明确表示,根据法案内容,TikTok只能选择关闭服务。
这不是硬杠,而是明智的选择,避免掉入违法陷阱。
特朗普对此的反应很有意思。他对媒体说需要一些时间观察情况,再做出关于TikTok的决定。
这句话的潜台词不难理解:继续施压,看TikTok是否会改变主意。就像当强盗说抢劫延后,不代表放弃抢劫,只是在等待更好的时机。
市场分析师预测,特朗普上任后可能会先暂停TikTok禁令60到90天。这不是要解禁TikTok,而是给资本势力留出更多时间,继续寻求收购机会。
这场博弈远未结束,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进行。
事实上,无论是特朗普还是拜登,都代表着美国资本的利益。凯文·奥利里提出的200亿美元收购方案就是明证。
在美国政商体系中,政府常常成为资本意志的执行者,这一点在TikTok事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。
这场TikTok风波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:在美国,所谓的国家利益常常是资本利益的代名词。洛杉矶的一场大火让人们看清,在利益面前,什么国家利益,什么民众利益,都会让位于资本的极致追求。
现在的局面,TikTok选择了关闭服务,这是一招漂亮的反杀。它不仅避开了法律陷阱,还让美国政府和资本势力的如意算盘落空。
但这场博弈还在继续,接下来的发展将取决于多方势力的较量。无论是拜登还是特朗普,都难以完全掌控这场游戏的走向。
